体育教学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大学体育只是“说起来重要”?体育教学重科研

同时,高校体育教学人才不足也制约着体育教学的发展。

学校是实施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,它在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,又能排解大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所承受的竞争、压力,给学生提供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与支持,成为改善学生心理品质薄弱的重要手段。这也是为什么清华大学入学考核一千米、毕业考核一万米的“传言”备受关注的重要原因。然而,就目前高校体育育人的现状来看,仍然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
输赢不是现代体育的核心,更不该是大学体育课的核心

以我们学校为例。在与同行交流中发现,目前我们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和强调程度远超很多学校。但即便如此,在16个教学周的课程覆盖方面,参与的学生仍然明显不足。即使是强制性的体育锻炼,都未达预期效果。也因此,要实现体育课程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周期覆盖仍然路漫漫,更不用说在课外竞赛方面,形成健全的群体大学生的课外体育竞赛体系了。

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学校是实施学生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,但绝不是唯一路径。家庭与社会基于丰富的体育人力与物力资源,对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同样有着重要作用。

大学体育开展分层教学,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

尤其令人担忧的是,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淡化运动技术学习,体育课变成了简单的项目介绍。加之体育课班级人数较多,以及场地的限制,学生课堂练习的密度和强度便难以达到所需水平。

在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,如何帮助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以促进其身心健康,是亟需各界共同思考、解决的问题。

“放羊式”的体育教学,难达锻炼目的

推动大学生群体运动发展,促进其身心健康

首先,家庭作为体育运动萌芽之源,要转变传统的错误思想。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心孩子的运动习惯,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、鼓励子女参与体育运动。同时,家长应以身作则,让体育锻炼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,只有家庭成员经常参加运动,才能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,并且延续到大学。

  作者:龚强(作者单位:上海交通大学)

认真思考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相关问题的原因,可以说,一些高校本身对体育教育仍不够重视,甚至认为可有可无。

几乎每一所高校都安排有体育课,但就教学实施方面而言,课堂教学质量仍有待提升。

另一方面,近年来,许多高校片面迎合学生的兴趣,体育项目设置盲目求新、求异,在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内容上迎合学生求时髦、避重就轻的心理,开设了许多新兴时尚体育运动,如瑜伽等,而摒弃了一些传统的、锻炼价值高的项目,如投掷、机械体操等。

在高校体育教学师资中,目前有两个严重的问题。

总之,“家—校—社”三方构建综合协同的机制,形成内在联系、系统协调的有机整体,可以促进“以体育智、以体育心”的独特功能,从而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心理品质薄弱、意志力不坚定的问题,为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、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国提供重要保障。

责任编辑:姜澎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在运动氛围营造方面,高校对校内的体育协会缺乏正规引导,社团活动安排不科学,参与者性别比例发展不平衡,且人员流动大,体育种类过于单一,继承与发展存在明显短板。为了加大吸引力,各种体育协会除组织体总杯、迎新杯等比赛外,还可以通过降低难度、改变形式等方式组织适合大部分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,营造良好校园体育运动氛围。

同时,目前大学体育的教学设置,对学生兴趣的应答程度不够。即便进入高校,学生都已成年,发生教学事故仍然是学校和体育老师共同的担忧,这造成的后果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手段都过于简化,身体训练量与训练强度都无法达到应有的要求。更不用说专业化运动技能训练了,不仅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时间都有限,技能训练辅助工具应用就更少。

如何让学生掌握伴随一生的运动技能,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,实现全面发展?教育部颁发的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》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、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(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),三年级以上学生(包括研究生)开设体育选修课。